刷到"古代中考"这个词,你肯定想知道这和今天的升学考试有啥区别。其实古代的童试可比现在残酷多了,咱们今天就扒一扒那些藏在科举制度里的硬核知识点。
中考在古代是什么
说白了,古代科举的"童试"就是现代中考的前身。从明朝开始固定为三年两考的制度,考生要连过县试、府试、院试三关。最狠的是考试时长——院试要连考3天,每天从凌晨3点写到晚上7点,自带干粮睡在考棚里。
考试内容更是变态,除了四书五经还得写诗作赋。据《明会典》记载,嘉靖年间院试录取率只有7%左右,比现在考985都难。落榜的童生头发花白还在考的比比皆是,有人考了27次才中秀才。
古代中考年龄限制
1. 最小记录是12岁神童,最大有70岁老童生。清乾隆年间有个叫谢启祚的,98岁还在考秀才,惊动皇帝直接赐了个功名。
2. 官方虽没年龄限制,但主考官会特别关照少年考生。明朝规定14岁以下考生单独设座,清朝甚至允许10岁神童直接进考场。
3. 考试成本可不低。备考期间私塾费每月要2两银子,加上赶考路费,三年下来至少30两白银,相当于现在3万块。
4. 有个冷知识:已婚考生要带妻子"结保",单身汉反而受歧视。康熙年间就有考生因为隐瞒婚史被取消资格。
童试几年考一次
明清时期固定为三年两考,分别在丑、辰、未、戌年举行。但遇到皇帝登基、大寿等吉庆,还会加开恩科。比如康熙六十大寿那年,全国突然增加2次考试机会,把考生们折腾得够呛。
最惨的是灾年照考不误。顺治十一年华北大旱,考场里考生边写卷子边用砚台接雨水喝。这种环境下还要写出锦绣文章,想想都头皮发麻。
考童试要多少钱
1. 报名费:县试收500文,府试1两,院试2两,折合现在约3000元
2. 考前要给廪生送"结保银",每人1两起
3. 进考场要买专用考篮,最便宜的也要800文
4. 最坑的是"卷票钱",明明交了考试费,进场前还得再花200文买答题纸
童试录取多少人
每个县定额录取20-50名秀才。像苏州府这种文教兴盛之地,嘉靖三十七年1500考生抢40个名额。更夸张的是偏远地区,云南某些县三年才招8个秀才。
考中秀才立马翻身:免徭役、见官不跪、每年领4两廪膳银。但代价是平均要考7次,花费15年时间。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花50万读个非全日制本科。
看完这些数据,是不是觉得生在当代太幸福了?如果你对科举制度还有更多好奇,赶紧点击下方咨询按钮,咱们这有专门研究古代教育的老师,连考棚尺寸都能给你说明白!